随着嫦娥五号在去年12月17日携带着月球土顺利返回地球,成为了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从月球带回“土壤”的国家,而此举却引来美国NASA的极度不安。为了进一步孤立中国探月发展,美国邀请俄罗斯加入“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该计划主要目标有两个,即让宇航员可以自由往返地球与月球之间,以及在月球上建立起一个常态驻留机制,也就是所谓的“月球基地”。然而俄罗斯方面最终拒绝了美国邀请,并宣布与中国合建月球科研站。至此,美国试图在月球探索上孤立中国的计划宣告失败。
据俄罗斯《观点报》2月15日报道称,在拒绝美国邀请后,俄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同意了中俄联手建立月球科研站并签署《互相谅解备忘录》的提议。目前中、俄正在就具体细节、方案进行研究。虽然两国在月球科研站建设合作上还处于宣言阶段,距离最后做出决定以及投入资金还需要一段准备期,然而对于这项合作,中、俄两国却充满信心。
作为俄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长的莫伊谢耶夫曾表示,中国在探月项目上取得的成绩令世界刮目相看,但无论是中国正在建造的空间站还是未来将要打造的月球科研站项目对于中国而言,除了资金压力之外,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技术压力。而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拥有着深厚的积累,但常年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中、俄联合恰好可以互补短板。
对此,有部分国人认为俄罗斯在航天科技领域一直在“啃老本”,全靠当年苏联的积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真实的情况是俄罗斯在该领域拥有强劲的实力。尤其是在载人航天领域拥有着雄厚的技术积累,其中在如何提高重型火箭的运载能力以及人员长期驻留太空方面,俄罗斯技术甚至领先美国。若再结合中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庞大的资金支持,中俄联手打造的月球科研站将不亚于美国NASA计划在月球建造的“基地”。
那么,俄罗斯为何要选择与中国合作,只因为中俄关系好这一点?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事实上,中、俄在建立月球科研站的合作更像是一道“开胃菜”,为未来中俄在太空探索领域的深入合作铺路搭桥,共同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
早在2018年6月,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就签署了一份“命令”,这份命令被冠以“太空政策指令”,意在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太空运行管理系统。为了确保太空军经费足够,美国甚至拉上日本,让日本成为这项计划的“头号赞助商”。至此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联手第三大经济体共同打造“太空军”,可见这支部队绝不简单。
目前,中、俄唯有联合研发,才能在未来的太空竞争上与美国一较高下。若单打独斗,不仅会落于下风,甚至有可能在未来逐渐失去太空资源分配的话语权。
投稿时间:2021-02-20 最后更新:2021-02-20